中西建築美學比較研究

前言:

  建築的目的有許多,影響建築的因素也很多。一般來說,它的基本功能是為了滿足人們物質功能方面的需求。這就使得建築作為一門藝術,且具有不同於其他藝術形式的複雜特徵。

 

第一章

▲建築美學原理

一、建築藝術特性

 <<周易>>記載:『上古穴居而野處,後是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古人對於建築功能性的過分強調是顯而易見的。當功能要求再也不是建築的唯一目的時,建築也不可能像其他藝術形式一樣,成為一種純粹的藝術活動。

由此可見,

第一、並不是所有建築都是藝術作品,從而具有藝術價值的審美藝術。

第二、即使是某些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的建築,其藝術的、審美的的因素也還祇是建築眾多目的當中的一方面,除此之外,建築涉及結構、功能、材料、社會、文化等等方面的內容。

建築之所以成為人們審美對象?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蜜蜂用蠟來造蜂房,使許多人類建築師感到慚愧。但是就是連最拙劣的建築師也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因為建築師在著手用蠟來營造蜂房之前,就已經在頭腦裡把那蜂房構成了」。也就是說審美的要求不僅僅是體現在精神活動之中,而且也體現在物質活動領域之中。因此,建築也必然會體現出美的創造規律以及美的發展規律,也就具有審美價值。

 

再審美與非審美的因素之間,很難做出某種非此即彼的截然劃分。在建築藝術中,建築美與結構的、材料的、功能等技術因素,還有社會文化的、道德的、宗教的、神話傳說、民俗習俗等社會因素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因此,上述觀點可從下列兩事例的比較中清楚地看出:

 

•結構對建築美的影響:古希臘建築往往注重於建築外觀造型的美學效果,講究柱式的造型,支撐力與壓力間的平衡,比例的和諧。而羅馬建築則因為發明了拱圈結構,這使得圍護巨大的內部空間成為現實。此時,創造了具有強烈藝術效果的內部空間,各種形狀的、富於層次感的空間組合,為建築藝術家提供了更多的藝術表現手段。

•由建築材料面看:古羅馬建築之所以能夠運用拱圈結構,與它採用由天然火山灰製成的混凝土有關。再則;由外觀造型上,木材和石材的質感也不同,也影響到外觀造型的表現。

黑格爾關於藝術史的觀點上,即認為在藝術的發展系列當中,最早的藝術,也是觸在最低層次的藝術,往往包含較多的物質的內容;而較高層次的藝術,則更多地具有精神性的內容。依此標準,他認為藝術的發展系列,相應地,藝術高低排列層次是建築→雕刻→繪畫→詩歌→音樂。如果從藝術形態學的角度來看,黑格爾的觀點不無道理。然而,建築藝術固然嚴格受到結構、材料等技術、物質方面等因素的制約,但結構與材料的每一次變革,又無疑地及大豐富了建築藝術的語言。

再則;建築與文化的、倫理的、宗教的社會因素緊密相聯。西方有句名言:「建築是石頭的歷史」,羅傑•斯各拉頓認為,建築是「政治性最強的藝術形式」。這都反映出建築與社會的緊密關係。

總之,相對於音樂、詩歌、繪畫;建築藝術是不自由的藝術,建築藝術家是「帶著鐐銬跳舞」的舞蹈家。結構、材料、功能等技術物質因素和政治、宗教、倫理等社會緊緊地制約著建築藝術家審美理想的自由表現。

 

二、建築藝術審美本質

建築藝術本身所具有的種種複雜特性,決定了建築藝術有著特殊審美本質。唏方藝術史傳統上一般都把建築是為造型藝術,也就是把建築藝術視為雕刻、繪畫的同類。

第一、外部空間與內部空間

所謂外部空間,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二度空間的造型(主立面的外觀),及建築必須具有繪畫性;2.三度空間的立體造型,及建築必須具有雕刻性3.單體建築與建築群之間的協調;建築與自然環境的協調以及城市的佈局規劃。

而內部空間則是指單體建築的內部空間的藝術處理,包括空間的形體、分割與過渡、層次變化及光線對空間變化的影響等等方面。

 

第二、時間與空間

把時間轉換為空間,把動態轉換為靜態,這也就是雕刻藝術所常講的化靜為動,以靜態的空間形式來反應時間上的動態變化。建築是把動態的和諧(節奏、韻律)轉化為空間的靜態的和諧(比例、均衡、協調)等。

其次,是把靜態空間在動態時間上表現出來。這主要是指建築群的佈局安排,以及風景建築和園林建築藝術中建築與景觀之間協調一致的問題。在古典建築中,常見的方法是以一調中心線索(時間)把各種建築或者景觀組織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這裡,空間的序列是按照時間的秩序來組織。

 

第三、物理空間與視覺空間的統一

建築的空間創造,僅僅符合技術上的要求是不夠的,它還必須符合視覺審美心理的要求。例如:古希臘建築的柱式基本上是下粗上細,並且在柱與檐之間加上托板;而古中國建築則採用向上微翹的飛簷;此外中西古建築都有較為寬大的台基。不僅是為了滿足技術或功能上的需求,而更多是為了滿足視覺心理的審美要求。

 

    中西建築美學比較研究的幾項原則

一、界定比較時間的跨度和地域範圍。

這裏的中西建築美學比較研究,主要是中西古代建築美學的比較研究,即從古社會到十八世紀末期。因此接階中西建築基本上是走著各自的路。

再從地域上看,西方古代建築主要是指以古希臘、古羅馬、義大利及法國等國家為代表的,基本上是西歐地區。從技術上來說,這裡的西方建築是指石質樑柱,或拱圈結構的古代建築。

同樣地,這裡所講中國古代建築,也主要是指代表著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中心地域的建築。

美學的比較研究,至少有二種方法:其一,可以從美學史上論著出發。其二,可以從歷史上大量的審美現象出發。

中西建築美學歷史的實際情況:先看中國,歷代關於建築學科論述少,現存的僅有:<<考工記>>(部分)、<<園冶>>、<<營造法式>>。相對西方建築研究則較早,也有一定的系統性。如古羅馬的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就是一部比較系統的建築學科的論著。

 

二、建築美學的比較方法

  黑格爾在<<小邏輯>>中指出:「比較方法所得出來的結果誠然不可缺少,但祇能作為真正的概念式知識的預備工作」。這裡,黑格爾把比較的方法是為一種知性的研究方法(及形而上學的方法),也就是說,比較的方法還不能成為辯證邏輯思維的方法(理性方法),祇是為辯證邏輯思維做準備工作。

結合中西建築美學的歷史實際情況來看,我門看看在在建築美學領域中比較方法的運用

第一、在比較中尋求共同的美學性質和歷史規律與在共同的美學性質和歷史規律的指導下尋求各自特徵的結合。再則;建築美學的比較研究又必須在共同美學的本質和規律指導下,探討中西不同建築美學的民族特色以及歷史發展特色。

 

第二、把靜態的(共時性)研究與動態的(歷時性)的研究結合起來。

 

 

 

 

第二章

▲建築美的特徵:和諧

最早把藝術美作為一個動態的歷史發展過程而加以系統研究的是德國美學家黑格爾。他認為,藝術美的發展經歷了象徵型、古典型和浪漫型這樣三類型。

這裡,黑格爾揭是出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及藝術美的性質,是隨著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而發展的,不同時代的藝術有著不同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性質。因此,首先要涉及的問題是:再這一特定的歷史時期,中西建築藝術美的基本特性。

 

一、藝術美的歷史發展與建築美

所謂「象徵型」藝術是物質大於精神,藝術美尚未獲得獨立的地位,精神還是隱寓於物質之中,因而是朦朧的、抽象的,其典型型態就是建築藝術;而「古典型」藝術則是物質與精神完美統一,它也是藝術理想形式,其典型型態是雕刻藝術;在象徵型與古典型當中,物質還占有一定的地位,而到了「浪漫型」藝術,則擺脫了物質手段的束缚,直接表現精神性的內容,如詩歌、音樂藝術等。最終,藝術走向解體,為哲學所取代。

 所謂『和諧美』,他給人的審美感受是優美的,是藝術美的因素:如主體與客體、感性與理性、內容與形式、再現與表現之間的和諧統一;而崇高美則是上述各種元素之間的矛盾對立乃至衝突,他表現的是一種痛感、衝突。但是,作為藝術,建築又必然地要表現出時代審美理想。我們看到,古典希臘建築就同古典希臘的彫刻一樣,都表現著寧靜、莊重、典雅的美學風格,是一種典型的和諧美。在中國,早期的圓林追求體量之宏大,講究場面的壯觀,極盡鋪排之能事,追求的是一種勢壯之美;而後期的園林建築則顯得幽靜雅致,含蓄然平淡,韻味深遠,追求的是自然之趣。這些變化又基本上與中國古代審美的歷史發展相吻合。

 

二、中西建築藝術的和諧美的特徵

△古希臘的審美理想是以和諧為特徵的。畢達哥拉斯就認為美是和諧的。他指出「音樂是對立因素的和諧統一,把雜多導致統一,把不協調導致協調」。美學家亞里斯多德認為,美表現在事物外觀的整一性。

古典希臘建築藝術:

A、表現在底部壓力與底部的支承力之間處在一種完美的靜態平衡之中。

B、表現在形式比例上的和諧

C、柱與樑兩部分之間總有著恰當的比例關係

D、古希臘的神廟建築如同古希臘的彫刻一樣,都講究恰當的比例關係,且多採用人體的比例。

因而古希臘的建築與古希臘的藝術都表現出同樣的審美特徵:莊重、典雅、靜穆、高貴。

 

相對古羅馬的雕刻比古希臘的雕刻就少了秀美,而多了冷峻、莊重。在美學思想上,朗吉弩斯則明確地把「崇高」作為美學範疇加以研究。古羅馬的建築無論是體量、還是內部空間,都有著超人的尺度。作為神權、君權以及強大的羅馬帝國軍事權力的象徵,我們看到萬神廟、提圖斯凱旋門、圖拉真廣場、馬庫斯•奧勒留紀念柱、大型的巴西利卡以及浴場、格鬥場等建築,無不具有磅大的氣勢和驚人效果。

奧古斯丁把美規定為「各部的勻稱,加上色彩的悅目」;托馬斯•阿奎納則認為,「美有三各要素:第一是一種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東西就是醜的;其次是適當的比例或和諧;第三是顯明,所以顯明的顏色是公認最美的」。

 

文藝復興時的建築美學思想實際上還只是把古希臘羅馬的美學思想運用到建築實際當中,或者說,對古希臘羅馬建築所表現的審美特徵加以進一步總結而已。

具體來說,它包括:第一、認為美的本質就是和諧統一的整體性。第二、認為美為一定的幾何形狀或比例的勻稱、和諧,及建築主要是一種形式美。

從文藝復興時期建築藝術創作的實際來看,其美學特徵表現為

第一,人本主義傾向。

第二,風格的多樣性。

   自文藝復興開始,西方古代建築主角—宗教建築的地位開始動搖。建築藝術開始轉向宮廷和貴族的府邸以及相應的公共建築上。大量的建築不再是神權的象徵,而是塵世中人的力量的實現表現。

 

古典主義是十七世紀法國文化潮流的總稱。其主要目的是配合當時的封建專制統治。認為建築美就在於純粹的幾何形狀和數學比例關係,把美歸結為數學關係。古典主義的建築理論還強調建築的局部與整體之間的關係,講究嚴謹的布局,一切都顯示出嚴格的邏輯性。

 

    中國建築藝術的和諧美理想的藝術表現主要有如下特徵:

一、由材料和結構的比較單一,中國建築藝術未能像西方建築那樣出現那麼眾多的各種思潮與流派。

二、和諧美理想有兩種形式,一是壯美,一是優美。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城市建築。城市建築包括城市的規劃布局和宮殿建築。城市建築在中國古代建築中是最早成熟的一種類型。在春秋末期就已成書的<<考工記>>就記載了古人關於城市布局規劃的方法:「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

作為城市中心建築宮殿建築群,無不顯示出莊重、威嚴、氣勢宏偉的美學特徵。

中國古代城市建築和宮殿建築的美學特徵可以歸結為

第一,嚴格的邏輯性。

第二,宮殿建築作為封建皇權的象徵,體量宏大,雄偉壯觀。

第三,其細部的裝飾也顯得十分華麗。

這三點可以從北京故宮建築群中清楚明白地見到。

 

  中古社會以後,中國士大夫階層開始出現了一股崇尚自然,追求野趣的風格。最早發現自然的美,不能不說與道教和佛教有關。

從兩晉南北朝以來,中國文人士大夫與憎人道士結下了不解之緣。如謝靈運、宗炳、吳道子、王維、司空圖、嚴羽、蘇軾等等,都與佛教有很大的關係。而許多道士則同時兼為文人或詩人,有著很高的鑑賞能力和藝術才能。

不僅崇尚客觀自然之美,而且主張行文立意,講究自然,天然渾成,不加雕飾。使得自然的涵義更為豐富。

  這種首先反映在宗教建築之中,尤其是佛教。佛教講就坐禪法,而修禪要求有一個比較寂靜幽深的自然環境。故早期佛教的修禪多於山林洞穴之中。

從審美特徵來看,景區宗教建築著意強調的是建築與自然風景之間關係問題,如何把兩者統一起來,是景區宗教建築的主旨。因此,景區宗教建築一反宮殿建築和城市寺廟追求體量宏大,裝飾華麗,布局嚴謹的特色,更著重於表現的自由。

 

   園林藝術是中國封建社會人文士大夫地心態及審美意識的一種必然產物,它與中國古典詩歌及繪畫有著許多共通之處,都典型地反映文人士大夫的審美理想。園林藝術是就是要把士大夫的「生活思想以及傳統文學和繪畫所描寫的意境溶貫於園林的的布局與造景中」。

首先,我們來看園林的立意:

造園家計成在<<園冶>>一書明確地指出,造園也講究「三分匠人七分主人」,指的就是立意的重要性。「物情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筆先」。所謂”立意”,也就是要確定所要傳達的內容和要旨,這是造園的要義,也是把握園林藝術美的關鍵。

    建築和諧美的具體表現

第一、時間和空間的統一性

  古代和諧美藝術的時空觀要求把時間和空間統一起來,即要怎麼把空間的變化體現在時間的系列上,也就是說,在有限時間範圍內,盡可能地表現出更多的空間內容。

第二、形式美規律的應用

  古代和諧美藝術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形式美規律的運用,即講究比例、均衡、協調、統一、對比等等。

比例:所謂建築藝術中的比例,是指構件與構件之間,構件與整體之間尺寸的大小關係。

  對稱:是建築藝術中構圖和秩序組織的最基本方式之一,也是人們最早採用方式。

統一:也就是要把元素構成系列,把繁雜多樣構成整體。

在中西古代建築中,常見的統一方法有:

第一、突出主體建築的支配作用,以綱帶目。

第二、構件的連續重複也可以構成整體統一感。

第三、建築性格的統一性,也就是指建築所顯示出的基本情感色彩的統一性。

 

    建築和諧美中的非和諧因素

   哥德式建築較完整地體現了基督教的教義精神,即給人以壓抑、矛盾、輕盈、痛苦不安的感覺,另一方面,整個巨型建築又給人以一種輕盈上升的感覺,表示著對天國的渴望和嚮往-所以,哥德式教堂建築有著明顯的崇高藝術的特徵。同樣地,在中國古代的園林建築藝術中,也有著類似情形。園林建築發展到清代後期,也出現了非和諧的因素。在明末計成的<<園冶>>中也有反映,「輕身尚寄玄黃,具眼胡分青白。故作千年事,寧知百歲人;足以樂閑,悠然護宅」,「悠悠烟水,澹澹雲山,泛泛漁舟,閑閑鷗鳥,知享即仙,灟層陰而藏閣,迎先月以登台。…尋閑是福,知享即仙。」顯然,在自娛自適的同時,骨子裡卻已開始流露出無可奈何的失意之感。

於是清代就有不少開始紙上談園,在意念中構築所謂的「無是園」、「心園」、「意園」、「烏有園」、「將就園」之類的園林,類似於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式的烏托邦。

 

    技術與和諧美

  這裡的技術主要是指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一定的材料和結構,總會影響甚至決定著建築藝術表現形式和內容。因為建築作為一種藝術,其表現形式必然受到技術的制約,在建築中,技術與藝術是統一整體的。

 

第三章

▲建築的發展:內和外

  中西藝術的歷史發展有著共同的基點:即以樑柱結構為基本的結構方式,把建築作為二度空間(立面的繪畫性)或三度空間(立體雕刻性)的藝術,更注重於建築的外觀造型的形式美表現;然而,不同的是中國採用的材料是木材,而古希臘則是木材。其藝術美表現方式相同如下:

第一:兩者都表現外部空間的傾向。

第二:刻意表現外觀造型的形式美。

 

    中國建築:向外部空間的擴張

中國建築美學的發展,是以外部空間的組織為其基本線索。具體地說,它包括:建築庭院空間的組織;建築群以及城市的布局規劃;建築與自然環境的協調;建築與景觀的統一等等。即中國建築藝術空間表現的一個重要特徵:即從其中心點(往往是主體建築出發),向外擴展,形成了豐富的外部空間。

一、最簡單的庭院空間是在單體建築前,用土或磚圍成一個院落,形成一個相對閉合型的空間。

二、在一般大型建築中,往往由多重庭院空間組成一個更大的閉合空間。

三、庭院空間實際上是單體建築之間的插入空間,或者稱之為過渡性空間。它是內部空間的自然延續,同時又是內部空間之間的中介環節。

四、庭院空間的封閉的,但比起內部空間,尤其是西方宗教建築中的集中式閉合空間,它卻是開放的,一方面,院類種植花草樹木,自成天地。另一方面:日光月色,形雲柔風,皆入庭院。

庭院空間作為中國建築的基本意念,實質上,它蘊含著一個重要的信息,即中國建築的空間不是以單體建築內部空間為中心的,而是以庭院空間為中心的,也包括單體建築的內部空間。

 

    空間表現的藝術

   中國建築外部空間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以中心線索為主導,將不同庭院的空間組織成為一個整體;二是以門、廊、窗等形式作為庭院空間之間的聯繫手段,使得各庭院空間既有相對獨立性,同時又是整體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所以,整個建築群雖然表現為一個閉合空間,但其中的每一個庭院空間則是既閉又開的,由此構成了組合性空間。

 

    三種城市

中國建築外部空間主要的組織藝術主要有三種形式,其成就也相應地體現再這三種類型的建築上。

1.城市建築

城市建築是以都城建築為典型代表的,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城市的布局規劃;一是宮殿建築。

2.景區宗教建築

城市建築,無論是就城市的布局規劃,還是宮殿建築群空間的組織形式,總之,都還是一種人造空間。而景區的宗教建築則不僅涉及人造空間,還涉及自然空間問題,也就是把建築的人造空間與風景的自然空間加以協調組織,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空間。

3.園林建築

   園林建築則是另一種形式的人造空間,它兼顧了城市建築與景區宗教建築外部空間組織特點。園林建築是一個四周圍護的閉合的庭院空間,這點,它與城市建築相一致。再則;園林建築又不同於城市建築,即在外部空間的組織上所具有的嚴格的對稱軸線,明晰的邏輯性、序列系和規範性,它是沿遊覽線加以展開的,要求把建築與景觀協調統一為有機整體。

中國古園林建築在空間組織上的最高成就。具體而言,其成就表現在:

第一,遊覽線的組織作用。

第二,利用各種輔助性建築以構成以輔助性的過度空間。

第三,豐富多彩、富於層次感的空間組合。

 

    二、 西方建築:向內部空間的表現

在西方建築史上,常見的幾種內部空間組織形式有:

           1.      集中式:所謂集中式空間,是指圍繞一個中心點來組織空間系列,各次要空間都明確地指向中心點。這種內部空間形式,具有明顯的向心力、內聚力,是收斂式的,中心點成為整個空間的高潮。

           2.      軸線對稱式:是指空間沿中軸線呈有規則的排列,而在軸線的兩側,又並列著兩兩對等的空間。其特點是具有一定規律性的空間的重複和再現,因此有層次感和節奏感。

          3.      組合滲透式:指內部空間的各個較小的部分,在保持自己的相對獨立性的同時,更主要的是相互融合。主要特徵,一是內部空間是動態的、流動的;二是,把時間引入空間的變化中。

 

11.jpg  

圖:聖索菲亞教堂內景

 

 

 

 

 

 

 

 

                    第四章       

         ▲        建築美的表現:動和靜

△立面與平面

   中國建築重視整體,建築群體是在平面空間上展開的,它以時間為組織線索,因此,中國建築的空間是四度空間,它的空間變化是在時間的節奏上展示的,因此,建築的空間也是動態的空間。

   西方建築的單體性特徵,使得建築美的表現更側重於外觀造型的美觀。西方建築是三度空間的立體,建築的美也必須遵守造型藝術的審美要求,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的美。

 

△兩種藝術時空觀

中西藝術表現中的時空觀的差異性,其根本原因在於各自對時空觀念理解的差異性。中國藝術中的時空觀是經驗性的、心理性的,而西方藝術中的時空觀是邏輯性的、物理性的。

 

     △建築藝術的時空表現

西方建築由於以單體建築為單元,所以,它本身就類似於雕刻作品,是一個靜態的存在。而在這一靜態的存在形式中,又是透過運用視覺心理學的原理來表現動態感的。

中國建築沿時間序列展開空間節奏的變化,觀賞中國建築,遊人沿中心線索運動前進,也就是視點的不斷移動、變更,也就是移步換景。中國建築雖就某一獨立的群體內部而言,它是流動的空間,但就更大的空間範圍而言,它又是封閉的,無論是宮殿建築,還是園林建築,總是一個圍護的、封閉的庭園空間。

 

                   第五章       

                   建築美的尺度:神與人

         △尺度:建築與人之關係

建築的量體變化的本身是沒有尺度感的,只有當人介入其中,也就是人與建築發生關係時,才可能產生。所謂的尺度問題,實際上也就是人與建築物之間的關係,它是指人們如何在各種形式的比較中去看建築量體和空間大小。形成尺度感的方式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建築各要素之間的對比;另一類是人與建築物之間的對比。一搬來說,建築的尺度有兩種,第一種是人的尺度,也就是建築物能給人一種親切自然的尺度;第二種是超人尺度,它是指建築以巨大的量體和空間向人表示一種超越和永恆,給人的感受是莊嚴、神聖、永恆、無限與崇高的。

 

        ▲中國建築:人的尺度

       1.      建築的量體與庭院空間保持適度的比例關係:再庭院空間與建築物量體之間應保持一個適度的比例,大量體的建築相應地必須有一個大面積的庭院空間,反之,小量體則須小面積的空間。這樣就不會音量體與空間之間的不適,而使人產生空寂荒涼或拘束不安的感覺。

       2.      建築園林化:住宅園林化、寺廟園林化、宮殿園林化,目的為了形成一個人居的建築環境,以人作為尺度,作為中心,在中國的建築中被加以突出的表現。

 

         ▲西方建築:神的尺度

      1.      古羅馬建築的超人尺度:古羅馬人採用火山灰加碎石所形成的混凝土作為建築材料,在結構上也採用了先進的拱圈技術,使得大量體的單體建築得以完成。古羅馬的公共建築和紀念性建築都以雄壯堅實的量體和超人的尺度象徵著帝國君權主義。

      2.      中世紀宗教建築的神的尺度:主要目的是顯示神的偉大,而人是渺小的。中世紀宗教建築主要以哥德式建築為代表,其外部量體龐大,又以垂直向上的尖拱,使整個建築呈現力圖擺脫束縛而自由升空,充分地強調神的尺度。

  3.      古希臘與文藝復興時建築的人的尺度:古希臘美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認為美在於比例的和諧,而人體則充分地體現了這種和諧的比例。古希臘的神廟建築的比例關係就是以模仿人體比例而形成的。這種根據人體比例建立起來的建築,由於其有機構成與人體的相似性,自然會形成一種適度的、親切自然感。

 22.png

圖:羅馬大角鬥場

 

                   第六章       

                    建築美的精神:科學與人文

         △影響建築美表現的兩種力量

        建築美的精神是由科學與人文兩個方面構成的。建築美的表現很自然地要受到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文精神的性質制約。

      △科學技術對建築美表現的作用,可分為三方面:

      (1)   建築材料和結構的改變:新的材料的發明,又為新的結構技術提供了條件。例如,在西方建築史上,拱圈結構是與火山灰加碎石的混凝土聯繫在一起的。

      (2)   空間觀念的改變:科學對空間的研究會改變人們對空間的理解。非歐幾何學和現代物理學的產生使得人們對空間的理解,出現四度空間的觀念。

      (3)   科學美在建築藝術上的體現:建築中的各種比例關係就是科學美的一種表現。從結構來看,在壓力與支撐力之間相互消融,達到完美的和諧狀態,也是科學美的表現。

 

        人文精神對建築美表現的作用:

   建築不僅僅只是人類軀體的寓所,同時也是人類精神的寓所。人類社會生活精神性的內容也必然要體現在建築上,也就是說,建築也要表現出一定的社會觀念、文化觀念,包括政治、道德、宗教、生活方式、人生態度等方面。

 

    ▲中國建築的人本傾向

中國建築的人本主義傾向最根本的特徵在於其設計的觀念是以人為中心。「可居、可觀、可遊」是中國建築作為人居環境的充分體現。中國建築總是保持著適度的體量和空間形式,在這種形式的建築中,人的感覺是輕鬆自然、和諧統一的,從而避免了大體量建築所形成的壓抑感。

中國的庭院建築是中國文化禮樂精神的體現,禮是指祭祀山川天地、列祖列宗等活動,樂則是指皇室貴族的娛樂活動。在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帶有濃厚政治色彩的倫理道德秩序佔據著中心地位,建築也必須體現出這種封建的倫理道德秩序,尤其是宮殿建築。具體來說,這些尊卑等次的觀念主要體現在建築的高度越高越尊貴,量體越大越尊貴,色彩次序為黃、赤、綠、青、藍、黑、灰等。

中國建築正因為這樣的人文精神制約著科學技術對建築美表現的影響力,使得中國古人放棄了對新的建築形式的探求,而朝向不斷地完善已有的形式。

 

    ▲西方建築與科學精神

西方建築是在古希臘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古希臘人普遍相信,宇宙的比例是和諧的,人為的事物都是必須服從於這種和諧的數學比例關係,建築也應當體現出這種的和諧,中世紀、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建築等都把比例的和諧美作為信條。古希臘建築完美的藝術表現,是以技術為基礎的。這一特點一直為後來的西方建築的發展所承襲,從而使得科學技術成就成為西方建築藝術表現的重要基礎。

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了建築在觀念、材料、結構上的新發展,人們所理解的空間由靜態的三度空間,轉變為流動的、滲透的四度空間,建築藝術的表現也從平面空間和立體空間內突破為四度空間。相應地建築藝術的語言也得到了新的發展,形成了以表現材料、結構特性等技術美為特徵的現代建築主義。

 

 

 

                   第七章        

                   建築美與藝術:雕刻、音樂與詩歌、繪畫

建築作為一門藝術,不可避免地要與其他形式的藝術發生一定的關係。中國和西方建築雖然都要表現和諧美的藝術理想,但卻有著兩種不同的藝術系統。西方美學史上,將建築視為藝術的初級形態,是空間藝術、靜態的造型藝術,而把音樂視為藝術的高級形態,認為建築受到物質材料的制約,不是自由的藝術。

中國建築藝術並沒有在藝術的意義上被加以重視,而只是從政治、倫理道德以及功利的角度去看待建築。建築師也只不過是一般的工匠藝人而已。所以,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建築只是藝術形態學系統中的一個初級環節。

 

         △中國建築與詩歌、繪畫

  中國古代藝術中,詩、畫、園林三者之間有著共同的藝術審美理想,在表現手法上彼此相互借鑑,人們通常以「詩情畫意」來形容園林藝術的美。園林的景名就是直接從名篇佳句中點化而成的。園林與詩文之所以會有如此緊密的關係,其根本的原因在於中國古典美學中,人的審美情感源自於自然界的萬物變化。再者,園林與繪畫兩者的藝術表現手法,就是在表現自然山水的精神、氣勢和神韻。因此,可以說是,園林是詩之具象化,畫之立體化,同時又是一種新的藝術形態。

 

         △西方建築與雕刻、音樂

  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東方,早期的建築總是與雕刻緊密相聯的,不同的是中國古代建築,將雕刻藝術作為裝飾品,或環境藝術組成的元素之一,而西方建築藝術中,把雕刻藝術直接運用於建築藝術當中,使之成為建築藝術表現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而強化建築的空間感和構圖的造型性。

德國古典美學家們認為─「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建築和音樂最直接的共同點在於,它們都是遵循著高低長短大小的比例關係。

 

                    第八章       

                    繼承與創新

                   中國建築與西方現代、後現代派建築

中國傳統建築走向現代化,就必須要站在現代社會文化的角度,去審視傳統,使傳統建築中富有生命力的精華得以繼承和光大,同時還要借鑑域外建築的成功經驗,從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的聯繫中尋找出一條走向現代化的道路。

   綜觀中西建築藝術的歷史發展,發現建築美的創造必須遵守兩項基本原則:一是技術和功能的原則,也就是任何建築再藝術表縣上都不需與特定的材料和結構技術相統一,必須考慮到滿足社會生活的需要。另一則是,精神的原則,也就是建築必須提供一個人居的環境,它必須考慮到人精神生活的各個層面的需要。

 

參考文獻:1995,<<中西建築美學比較研究>>,余東升,洪業文化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t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